日据时代,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地区作了大量的建设活动,一批著名的建筑、工厂、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据台湾在经济文化上的确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建筑物直到今天都是台北等地的重要地标。但这完全不意味着日本当局对台湾本身有何“恩惠”——这样的建设活动是服务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需求的,而台湾人在日据台湾,只是二等公民而已。
这套明信片名为“文化の台北”(文化之台北),是我从一位武汉友人处交流得来。由于是日据时期的物什,上面并无中文。它选取了当时台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六处知名建筑工程,并以日文进行简要的介绍。
台湾总督府(臺灣總督府/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从落成之日起就是台湾地区的统治中心。它的建筑主体于1919年(民国八年,日本大正八年)竣工,在当时就花了将近300万日元的经费。什么概念呢?梅兰芳1919年首次赴日演出,演出地点在东京帝国剧场。梅老板当时唱上一出,最高票价只要10日元,最低票价仅1日元。而按照日本学者的说法,这种票价已经很高——大正年间的1日元折合成现在的日元,大概相当于一千多。
二战末期,盟军轰炸台湾,总督府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日本投降以后,总督府修葺一新,改名为“介寿馆”,以庆祝蒋介石六十大寿。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以后,介寿馆建筑成为领导人办公地点至今。但有趣的是,该建筑虽然事实上一直扮演“总统府”的角色,但直到陈水扁执政时期,才从“介寿馆”正式更名为“总统府”。
建功神社(建功神社/Kenko Jinja),位于当时的台北植物园,1926年(民国十五年,日本昭和元年)创建,1928年(民国十七年,日本昭和三年)举行了镇座祭。按日本殖民当局的说法,该社专祭为统治台湾而献出生命的“英灵”。在被祭者当中,大约有20%是台湾人。
抗战胜利后,原建功神社被废除。遵照台湾当局的决定,相关地块作为“南海学园”,被大规模改造,日式风格基本上被清除。目前原址上有台湾教育资料馆、台湾艺术教育馆等机构。
台北帝国大学(臺北帝國大學/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创建于1928年,是日据台湾的最高学府,也是旧日本本土及殖民地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帝国大学”代表了当时日本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巅峰水准,本土有七所,殖民地则有两所,一所就是台北帝国大学,而另一所是位于朝鲜京城(今韩国首尔)的京城帝国大学,也就是首尔国立大学的前身。
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帝大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日本人(尤其是在台湾的日本人)接受教育的需要而设立的,台湾人从来没有在权力和人员数量上取得优势。这一点直到日本投降、台北帝大被中国政府接收才得以根本改观。
日本投降以后,这些大学纷纷取消了“帝国”称号,但依然被誉为“旧帝大”,成为日本国内或自己所在地的领军名校。台湾光复后,中华民国政府在接收原台北帝国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国立台湾大学。台湾大学至今仍是台湾地区最负盛名的学府,其国际排名在所有中国大学当中也是较高的。
台大沿用了原台北帝大的校门。这座门使用台湾本地出产石材,虽并不十分雄伟,但设计颇为独特。中间的圆柱形堡垒式建筑看起来平平常常,实则是警卫室,既可环视校园,又可轻易管控两侧出入。这一设计使得该门一度被台大师生视为“威权”的象征。
台湾神社(臺灣神社/The Taiwan Shrine),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建成,位于台北圆山。该社是日本当局在台湾设立的第一座神社,祭祀在“乙未征台战争”中被义军打死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后来,日本当局在此社中加祭天照大神,将神社升格为级别最高的“神宫”。
“神宫”的毁灭则令人啼笑皆非。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日本昭和十九年)10月24日,日本在东南亚扶植的一个军阀头子携带着巨额“复国资金”(实际上是金玉珠宝之类的东西,就是细软跑)乘日本飞机从东京起飞,结果飞到台北上空,飞机突然失控,一头扎进了“神宫”。伴随着巨响和冲天的火焰,这位罪孽深重的军阀头子带着巨量的不义之财,下去“参拜”同样罪孽深重的能久亲王去了。
神社原址就是现在的圆山大饭店,其在台湾的地位大约相当于北京饭店在大陆的地位吧。很有意思的是,神社原剩下的一些饰物、雕塑等等,现在就陈设在圆山大饭店。
台北三线道路(三線道路/The Three-parallel Road),宽达四十米,是沿着台北城墙兴建的。不过关于这一建设,内地网站介绍很少。
新公园(新公園/The New Park, Taihoku)位于台北市中心,图中的建筑是台湾总督府附属的一家博物馆。台湾光复后,该馆成为台湾博物馆所在地。新公园就是现在的二二八和平公园。
最后就是封套啦,不过“发行种目”里的其他明信片我没有见过。
无特殊说明者均系本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