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風景明信片考 ■呂政達

发起人:Q(上海) · 2021年5月19日

某家電腦儀器公司今年要辦明信片文學獎,聽起來,又是種新文類,但明信片文學究竟是什麼?寫在風景明信片上短短幾行字,都算嗎?主辦單位於是邀請幾位作家書寫他們所認為的明信片文學。受到邀約,我的心思漫漫擠在一張小小的明信片上,嘿,有趣的問題。 明信片文學,一定是寫在明信片上,言簡意賅,小品中的小品。多半,寫在風景明信片上,趕著在異國遙遠陌生的郵局蓋上郵戳,展開漫長的旅程。有個明顯的特色是看圖作文,倫敦的大笨鐘,羅馬的威尼斯廣場,拉薩或最北的黑龍江,想像每張從遠方寄來的風景明信片,蓋上一層細細塵沙,總不能在所有風景區都寫上同樣的字句:「這裡是那裡那裡,現在是幾月幾日幾點,很想妳。」 明信片也不能負載任何秘密,想想沿途經過多少郵務人員、郵差的手,我們無法排除其中有人有偷窺的習慣。當然,明信片上的字句若有濃熱思念,寄到對方手裡,也早已冷卻,只會看見油墨污漬和郵戳,說不定還有「郵資不足」的冷血通知。明信片還要跟網路 e卡比快,某位女性友人接過從開羅咖啡座寄來的 e卡,說得正確點,是開羅咖啡座上的電腦,如果只為了傳遞訊息, e卡當然快,雖然其實看不見開羅。 現代人還常寄風景明信片給自己,寂寞的遊客一時興起,卻嚴厲考驗這個國家的郵政效率。朋友到新疆出差,寄了一張明信片給台灣自家的地址,回來後過了一個禮拜,明信片才寄到,輾轉蓋上許多城市的郵戳,他根本沒有去過的,明信片比他旅行得還遠。真的不得不佩服勤勞的台灣商人,新疆哪,我還一直停留在張騫通西域的印象,但寫信給自己不知是何滋味,那天我也應該試試。 在網路上讀到,有人用一百張明信片追到老婆。他到哥斯大黎加旅行,寄出一張當地最常見的風景明信片給女孩,空白處寫:「對妳的思念就像……」,翻過來,背面是「火山爆發」的照片。這名男生遍遊全世界,都不忘寄風景明信片,不過,說也奇怪,他為何不乾脆邀她同遊,非得等到第一百張明信片,寫上「或許我只是隻青蛙王子,但請妳接受我。」背面,「丹麥,青蛙王子雕像。」這種長距離的思念愛意,算不算得上是明信片文學?  1869年 10月,奧地利發行第一張明信片,二十年後,法國巴黎博覽會發行了第一張風景明信片,圖片就是艾菲爾鐵塔。當時的人一定沒有想像到明信片文學,只發現圖片和郵票不能放在同一面,無法滿足蒐藏者的要求,後來才有法國人想到註明 t.c.v (timbre cote vue),指的是「郵票貼在背面」,當時法國郵差沒有看見 t.c.v.字樣,會以為明信片沒有貼郵票,還不願意送信。演變至今, t.c.v.已成風景明信片的代名詞。  Maximum Card(原圖卡 )也是,指的是郵票和圖片一模一樣,第一次出現在埃及的金字塔、司芬克斯像,配上相同的郵票。不過,二十世紀初埃及郵政不算發達,郵票式樣就是那幾種,原圖卡可能是歷史巧合下的意外產物。現在一張保存良好的原圖卡,可就價值非凡了。 我相信風景明信片最後還是會式微,慢慢走進歷史,明信片上用凌亂字跡和密集的郵戳,顯現旅次上的思念心情,也將被更直接的溝通模式所取代。我開始看到,有人出國旅行,隨身帶著筆記型電腦和數位相機,走到那裡拍到那裡,照片一經儲存、轉換,按鍵,立刻傳進家鄉的信箱。然而,在電子時代進行的旅行,卻愈加懷念起風景明信片所代表的,緩慢的傳遞、神秘的風景和最原始的心情。 想起我弟弟說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小販沿途賣風景明信片的情景,只想,幸好張繼活著的時代,還沒有這類發明,否則我們終將失去「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文字想像,你能想像張繼不寫詩了,只寄一張風景明信片回家嗎?


写评论/参加活动  关注  147  2

添加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