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心感谢Lo Lo (台北) 与百奇 (台北) 的慷慨分享【※】
1.老蒋的“遗训”
台湾地区的邮票,边纸上记载的信息有时较之大陆更多。除了常见的厂铭、色标,有时候还会有“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即台北故宫,多见于故宫古物古画类邮票)、“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邮政划拨大众账房”、“请写邮递区号”等说明性或宣传性信息。蒋介石1975年去世之后,他遗嘱中的二十四字遗训——“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也就被印刷在此后的台湾邮票边纸上。在岛内印刷的邮票自是如此,就连向海外订制的邮票(比如这个方联,是1990年发行的乐府诗邮票之一枚,它是由著名的瑞士哥瓦锡邮票印刷厂以影写版技术印制而成)也是如此。80年代后期以后,两岸交流日益密切,1991年以后,这四句标语逐渐从台湾邮票上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句标语号称“蒋公遗训”,实则与老蒋本人无半毛钱关系。因为老蒋去世时是在睡梦中,大家手忙脚乱,根本没有来得及记录老蒋遗嘱。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遗嘱”文本,实为两蒋父子最信赖的文学侍从之一秦孝仪所拟。因为没有老蒋本人的签名,所以在秦孝仪写完之后,只好又由老蒋的夫人宋美龄、副手严家淦和长子蒋经国等数人一起在上面签字,以最大程度地让人相信这份遗嘱的真实有效性。
2.欠资邮票
欠资邮票虽有面值,但不能直接贴用以寄信。此类邮票一般会由邮局在向收信人收取所欠邮资时贴用,在一般邮局也无法买到,只会在集邮窗口少量发售。
目前两岸四地中,台湾和香港还在发行、使用欠资邮票。香港称此类邮票为“标签”(Postage Due Label),而台湾则是直接将其称为“邮票”。从目前所见的记录来看,澳门从1952年以后就没有再发行过欠资邮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地曾先后于1950年、1954年发行两套欠资邮票。但由于人民币币值的调整(第一套人民币被要求按照10000:1的比率换成第二套人民币),这些面值巨大的旧币值邮票陆续退出实用领域。而币值调整后,中国人民邮政及后来的中国邮政迄今未再发行欠资邮票,实务中遇到欠资邮件则也不使用欠资邮票,而是加盖欠资章。不过不知道最近两年是怎样操作的,我上次收到加盖“欠资”椭圆印章的时间是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
3.英文的“Taiwan”
长期以来,台湾邮票的票铭如下第一图所示,为“中華民國郵票Republic of China”。但陈水扁上台后,为了推动“去中国化”,悍然在第二届任期后半段推动中华邮政更名为“台湾邮政”,并将原票铭更改为“臺灣Taiwan”。马英九胜选后,其就职纪念邮票立即将中文票铭改回“中華民國郵票”,但英文票铭则改为“Republic of China (Taiwan)”,保留了英文版的“Taiwan”一词,如下第二图所示。这一区别完全可以作为判断一套你不熟悉的邮票之发行时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4.台湾的风景戳
台湾的风景戳现时一般为圆形,较大,不带具体年月日信息,放置于特定的邮局备用。从实寄品来看,这种戳极少用于销邮票(但不是没有)。这枚中山堂风景戳就来自中山堂邮局。但从中华邮政的官网查询结果来看,台北北门邮局也存有一枚,不知是何故。或许与北门邮局作为区域性901支局(总局)的特殊地位有关?
5.台湾的癸字戳和纪念戳
下图左侧的紫色戳印就是敬老邮展的纪念邮戳。在台湾,纪念邮戳与新邮发行也未必同步,纪念邮戳完全可能单独启用,而不以发行新邮为要件(这点其实大陆也是,比如有的地区也会为本地集邮协会周年庆典启用特殊的纪念性邮戳)。右侧的邮戳与一般邮政日戳无异,但关键点在于,戳上有一“癸”字,证明该戳仅供集邮业务使用。此类邮戳不可用于实际邮务。
补充:根据中华邮政有关规定,纪念邮戳、风景邮戳仅供集邮之用,如欲加盖,应当先对有效的邮票或邮资封片以普通日戳或癸戳进行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