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致谢:依然感谢@Lo Lo的慷慨分享^_^ ※
前段时间我发布了一个换片活动,话题是:你认为一所大学将校史上溯至于何时比较合适。Lo Lo同我分享了她的母校——台湾东吴大学的故事。我赞同她的观点:一所大学最初建校的源头,即可作为其校史的上限,而不论其整合、更名、复办之历程有多么曲折。
东吴大学与苏州大学同根同源,两校均源自1900年成立的苏州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该校系由美国监理会创办的三所书院合并而来,是中国较早具备现代大学学科体系的西制大学。19世纪“洋教”在华兴办教育,可谓阻力重重。仅以东吴大学前身之一的苏州存养书院(后改名为博习书院)为例,由于一般大众对于洋人、洋教会及其兴办的学校存在强烈的不信任乃至抵触情绪,加以教会学校往往以培育传教士为重要目标,书院成立以后居然在苏州本地招不到学生,以至于不得不去鸦片战争后较早开埠的浙江宁波招生。①
东吴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和其他教会学校一样,表现出强烈的西洋色彩,第一、二、三任校长均系美籍人士。随着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高涨,自第四任校长、东吴大学华籍毕业生杨永清开始,学校渐归中国人掌控,学校的中国本土文化色彩日益浓厚。从杨永清开始,东吴大学的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才有了更为人所知的中文版本——“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一翻译是极为巧妙的:英文版校训实出自新约圣经以弗所书4:13,中文和合本圣经仅译作“得以长大成人”,而杨永清拟定的中文校训则源于《孟子·公孙丑上》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既比较切合英文原意,又便于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国人接受,因而广受推崇。也正是在杨永清担任校长期间,东吴大学的正式文凭改用中文,学校也有了中文版校歌,更增修校舍,招收女生。杨氏在任数年,勤勉任事,对东吴大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②
对我而言,东吴大学还有一特别值得关心之处:东吴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现代法学教育的高校之一,更是解放前中国英美法教学研究的重镇。很有意思的是,东吴大学法学院不在苏州,而在上海。学法律的人应该都对《元照英美法词典》不陌生,如果仔细翻看该书的编纂人员履历,不难发现,很多人有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背景,其中不乏大名鼎鼎者,如倪征燠(曾参与东京审判,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起草者之一)、杨铁樑(港英当局第一位华人首席按察司)、潘汉典(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茨威格特《比较法总论》中译本译者之一)等。③
新中国成立后,在轰轰烈烈的院系调整中,东吴大学大陆部分被拆分:法律系科参与组建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财经系科参与组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化工系科参与组建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文理学院则和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建江苏师范学院——该校同时继承了东吴大学的苏州旧址,成为今日苏州大学的主要前身。
与此同时,在台湾的东吴大学校友开始筹备复校事宜。1951年8月,东吴大学校董会成立,决议先恢复法学院,在此之前,先设立一个“东吴补习学校”。这也比较符合一些大学在台湾复校的基本模式——先设研究所或学院,而后徐图全面恢复。这一恢复过程是很艰难的,期间经历了人员、组织、经费等各个方面的诸多困难。④1954年,东吴大学法学院恢复,1961年迁入台北外双溪校区。1969年,“东吴大学”建制正式恢复。
台湾地区有很多“在台复校”的大学和大陆相关高校共享校史。除苏州大学与东吴大学外,尚有很多例子:比如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大陆的四所交通大学和新竹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12所相关学校和桃园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主教辅仁大学……相同或相近的校名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遗迹。登上台湾地区邮票的,据我所知,除了东吴,尚有新竹清华(1961、2011)和新竹交大(1996)。
———我是分割线———
①参见吴竞:《略谈东吴大学建校经过》,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胡卫清:《美国监理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1848—1911 年)》,载《近代史研究》1999 年第 2 期。
②参见《那几年,让一生改变——记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苏州大学新闻网,2020.4.22最后访问。
③参见薛波主编、潘汉典总审订:《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编纂人员表”,第D1-D6页。
④参见杨其铣:《坎坷的复校路程》,台湾东吴大学校史介绍,2020.4.22最后访问。